中國研究人員剛完成了在南海有爭議的黃岩島附近的大規模地質探測任務。
此次探測任務中所有關鍵設備均由中國研發和生產,這不僅降低了成本,也讓中國可以對抗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
此次任務耗時45天,實地研究了菲律賓東部海岸附近爭議水域一條直線100公里的地質結構。
科學家們調研了海平面下至4000米的地方,這次行動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SCSIO)和中國地質大學(CUG)兩個海洋地質領域的領頭科研機構的合作項目。
研究團隊在7月初乘坐中國最新一艘研究船「石研六號」出發。
中國媒體對這次調查的報導吸引了大量公眾關注,但領頭研究員保持低調。
他們使用了先進的電磁(EM)圖像技術來得出他們的研究結果。
這次探測使用的所有傳輸和接收設備都是由中國科學家獨立研發的。
整個過程持續了四年,全部使用了中國自己的技術,這在過去幾個國際實體主導的領域中都還未曾有過。
EM信號的使用是探測地質結構的常見方法。
在深海床下,對紀錄的EM數據進行圖像化,可以給研究人員提供地質結構的想法。
EM圖像可以幫助區分化石燃料、水和岩層,因此可應用於海洋石油和天然氣探採、可燃冰檢測、儲量估計和地下結構成像。
[文章是由ChatGPT3.5自行生成,如有錯誤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