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河南暴雨肆虐、多地洪災,尤其是省會城市鄭州,一夜之間被大雨「淹沒」。
地鐵變成了這樣:
街道變成了這樣:
有數據統計,鄭州一小時的高峰降雨量201.9mm,突破中國陸地歷史極值!
一小時201.9mm什麼概念?
相當於一個小時裡,有100多個西湖灌進了鄭州。即便是常受黑雨、台風侵襲的沿海城市香港,也沒出現過這麼強的降水(香港一小時最高降水量為145.5mm)。
可想而知,這是災難級的,至今鄭州已轉移10萬人,但洪災還是造成了25人死亡,7人失聯。
但是災難面前,中國人空前團結,各省救援部隊連夜奔赴河南。
在香港,也有不少的藝人向河南進行了捐款:
香港也曾雨災頻發!
作為一個沿海城市,香港飽受台風肆虐、暴雨更是常客(太平洋周邊降雨量最高城市之一),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嚴重的雨災。
比如1972年的六一八雨災,香港因為暴雨而山泥傾瀉、大廈坍塌,造成了156死、117傷,成為香港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雨災!
還有1992年5月,香港暴雨導致了嚴重的山泥傾瀉,4人死亡、3人受傷、經濟損失高達1億港幣。
即便是最近幾年,香港也受過不小的暴雨侵襲。
2017年10號風球天鴿席卷香港,掀起的浪花足有幾層樓高,海水直接湧進了住宅,許多停車場都被洪水淹沒。
天鴿造成香港1人死亡、84人受傷。澳門情況更嚴重,10人死亡,大面積停電和嚴重積水。
而當時香港的10號風球警告,只維持了5個小時。
還有2018年的山竹,香港共有458人受傷,財產損失73億,有些地區積水深及膝蓋,寬廣的馬路也變成了水池。
對人口不過700萬的香港來說,這種災害真的很可怕,所以香港一直在琢磨著如何應對雨災。
香港如何應對雨災?
應對雨災當然要修建水利設施了,其中一項就是排水隧道。
2012年,香港花費34億,修了一條長11公里、深埋地下的「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
這條隧道從港島大坑一路修到了數碼港,有34個進水口,長度不亞於港島線。
它排水量每秒135立方米,相當於18秒注滿一個奧運遊泳池,可以應付香港50年一遇的暴雨。
但一條隧道顯然不夠。
香港又修了荃灣和荔枝角兩條排雨隧道,能抵禦200年一遇的暴雨。
荔枝角隧道3.7公里,深入地下40多米,而地上就是密密麻麻的港鐵路線,修建時難度不小,它有6個進水口,可以保護市區30多萬人,像荔枝角、長沙灣、深水埗這種人口密集的地方,此後都很少發生積水了。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
而荃灣排雨隧道是所有隧道裡排洪量最大的,有223立方米每秒。
過去每每遇上暴雨,葵湧附近的青山公路、荃灣路等地,常常出現水浸。
但有荃灣隧道後情況好很多,不過為了不影響生態,這條隧道只會在黃雨下運作。
就這樣,香港建起了一個「地下世界」來應對暴雨。
但光排水顯然還不夠,還需要儲水。
跑馬地馬場每周三都有夜間賽事,能容納2萬人,是香港最出名的景點之一。
但馬場下面其實是空的。
為了對抗暴雨,香港在地下修建了幾個大型蓄洪池,以免發生城市積水,其中一個就在跑馬地。
這個蓄洪池容量有6萬立方米,相當於24個遊泳池。
除了跑馬地,香港還修了兩個蓄洪池,一個在大坑東,一個在中環。
1998年間,旺角發生了好幾次嚴重的內澇,於是港府耗時三年修了大坑東蓄洪池。
它容量10萬立方米,相當於40個標準泳池,可以應對最惡劣黑雨天氣。
大坑東蓄洪池
還有上環的雨水泵房,是港府花2億港幣修的,9000立方米,相當於4個遊泳池。
雖然面積不大,但解決了上環一代的內澇。
以往每次暴雨,永樂街附近店主都損失慘重,直到這個雨水泵房完工,永樂街再也沒出現過內澇。
上環雨水泵房
除此之外,香港對全城積水情況進行了統計,標注了一些水浸黑點(就是會出現城市內澇的地區),常年進行檢測和監控。
1995年香港的水浸黑點有90個,但現在已經消滅了84個,只剩6個了。
(圖片來源:香港渠務署)
隧道和蓄水池,再加上這些大大小小工程,香港大概花了100多億。
但!在災難性暴雨面前,永遠沒有完美的防禦。即便香港做了這麼多,如果遇上河南這樣的暴雨估計也難以扛住。
比如上個月黑雨襲港,多個地方都出現了泥石流。
黑雨、10號風球雖然危害強,但畢竟維持的時間短,而河南的這場暴雨,已經下了好幾天了。
今天下午鄭州的雨已經停了,但據專家預測,未來24小時,河南可能還會有大暴雨!!!
在天災面前,人類的力量本就渺小,但只要大家眾誌成城,一定可以攻克難關,願大雨早點停歇!願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
圖片源自網路
本文來源授權:微信公眾號「港漂圈」(ID:gangpiaoquan)